
11所刘钊(左)在师傅桑爱平的指导下工作(刘琳/摄)
“师傅”——曾经张嘴就来的两个字,仿佛已在我的喉咙里封存了一个世纪。是的,您走以后,这两个字我再也没有叫过。
师傅,离开已经一年了,您在天堂还好吗?这一年,我忘记了自己是怎样艰难地适应了没有您的日子。
您的突然离去让我无从释怀、不知所措。面对异常繁重的科研生产任务,我压力巨大,干什么总出错,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困惑。记得有一次,我对着您黑白色的相框,胸中万千委屈如鲠在喉,您微微笑着,不语。
曾经,您总是这样微笑着面对挫折。您常说,要学会承担。
焊接小组共3人,您一个师傅带两个徒弟,却承担着全所几十种型号的焊接加工任务。面对高频次交付的严峻形势,我们常常“白+黑”连轴转。当我们抱怨辛苦时,您说:“年轻别怕吃苦,要学会承担,好好干!”
记得汶川地震那年,面对大地的剧烈撼动,车间大玻璃隔段发出恐怖的劈啪声。所有人从车间厂房的各个方向涌向出口,而您却逆着人群跑向焊接间,焦急地查看正在工作中的真空焊接炉:炉温还在800度以上,不能关机!更不能离开!
看着逆向的人流,您竭力让自己冷静,一直坚守在炉子边,直到两个多小时后,炉温降下来,您才放心关机。“都是精贵的设备,里面看不见摸不着,得随时监控啊……咱在这个岗位上,就得负起这个责任!”“责任”二字,从您口中说出,是那么掷地有声。
您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年华,您以身垂范、身先士卒,用实际行动感动着我们的精神和灵魂,用执著与坚守诠释着航天人的使命和责任!
如今,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循着您的足迹,在岗位上独当一面。我想,最深沉的怀念,就是在您不在的日子里,我将活成您的样子……(刘钊/口述 刘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