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约还不能为经济全球化确定一个量化的标准,但从定性的角度来认识,世界经济至少应具备三项标志性特征,才能证明全球化的现实性:
1、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纳入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和规则体系;
2、主要经济要素在世界市场上进行配置的信息和交换网络形成;
3、经济要素的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变得频繁与快捷。
那么,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到底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态势呢?在我看来,以下六个方面是最值得关注的:
1、市场体制成为通行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制。尽管发育程度与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市场机制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得到最广泛的认同。
2、从先前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到现在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已形成一个基本得到各国家和地区认可(包括被动认可)的统一的市场规则体系。
3、近三十年来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尤其是计算机技术、无线通讯技术、传真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经济信息能够迅速而又准确地传递到全球各个角落,加速了资本、技术和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国家间的流动,“地球村”成为现实。
4、贸易自由化领域扩大,投资外向化日益凸现。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行以来,贸易自由化已从传统的商品领域扩大到技术、金融等服务贸易领域。1997年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额合计已达6.7万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增加到16.6万亿美元。1990年国际直接投资额2430亿美元,1996年达到360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发展中国家对外的直接投资也正稳定增长。
5、金融国际化加速,国际金融业务猛增。时间、地域和国界对资本流动已逐渐构不成障碍,国际间巨额资本流动频繁。据国际贸易基金组织统计,目前活跃于全球金融市场的游资达7.2万亿美元以上,相当于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每日全球金融交易额平均超过1万亿美元,是10年前的5倍,是实物贸易的50倍。
6、跨国公司作为集生产、贸易、金融、技术开发于一身的经营实体,已成为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载体。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1996年底,全球跨国公司已达44508家,其子公司多达28万家。他们的业务遍及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其影响力渗透到几乎所有经济领域和产业部门。据统计,跨国公司控制了当今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科研与开发的80%-90%,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及全球绝大部分原料和燃料贸易。
毫无疑问,世界经济发展的这六个方面恰好凸现了经济全球化的特征,表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确实已经到来。尽管从广度上讲,全球化的程度因地区和国家参与各异而受到影响,一些国家的经济甚至还没有进入全球化的范围之内,但是,全球化的基础已经奠定,全球市场与网络开始形成。无论我们承认还是否定,是欢迎还是排拒,经济全球化已如澎湃的海潮奔涌而来。也许我们对往日的宁静和自给自足的田园般的生活仍然怀有某种憧憬,但今天,我们已经没有了选择是否汇入全球化潮流的可能。这是不以我们的意愿为转移的事实。中国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说过:“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可以选择的只是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把握可能的机遇,制定新的发展战略,趋利避害,在全球化中获得应有的利益。
二、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人才争夺态势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会和利益是要通过竞争才能获得的。对于各国(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另一方面也使自己处在一个范围更大、对手更强的竞争环境之中。在所有的竞争中,对人才的争夺是最具有关键意义的。
近十几年来,作为高科技支柱的优秀科技人才出现全球性匮乏的态势,发达国家也不例外。据美国全球科学基金会等机构预测,到2006年美国将缺少67.5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1995-2010年间将缺少15.5万名具有博士学位的科技人才。在日本,21世纪头10年科技人才将短缺160-445万,其中最短缺的是信息技术人才。法、英、德等工业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同样遇到了人才缺乏的困扰。随着以网络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到2002年,欧洲仅网络人才将短缺60万人,其中德、英、法国将分别短缺18.8万人、8.2万人和6.7万人。
在这种情况下,各发达国家在自身加速人才培养的同时,加紧了对人才的争夺,其主要措施是通过不断修改、调整移民政策,吸引国外高智力人才;利用奖学金、高薪、高福利等优越的学习与研究环境等利益驱动手段引诱外国留学生和优秀科技人才;通过在他国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开办跨国公司等形式,雇用当地的科技人才,如美国微软公司就在中国设有研究院,等等。
显然,在这场不见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发达国家利用其资金和科研环境等优势占据了主动地位。发展中国家是处于劣势的。据报道,印度每年培养7.5万名信息技术专家,其中多数去了美国。1998年,印度6所名牌大学的80%的毕业生同美国的大学和企业签了合同。非洲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形。1960年以来,非洲1/3的知识分子离开本国去了欧美发达国家工作,平均每年有2万名大学毕业生和5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离开非洲。
中国面临的形势也相当严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赴海外留学人员共计37万多人,分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去美国留学的人员最多,只有约1/3的人学成回国,而且回国后相当多的人在外资公司工作,代表外资公司与我们的国内企业竞争。以中国最著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例,有报道表明,1997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45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5.3%;1998出国本科毕业生为302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3.6%。1997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出国人数为35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4.5%;1998出国本科毕业生为179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15.4%。北京大学物理系自七十年代末培养的学生,按成绩排列,前1/3都出国了,仅在美国的就有500余人。
在发展中国家,出国留学是培养优秀人才、提高本国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径,应该受到特别的鼓励。国内人士到外资公司工作也是件好事,除了为国家创造财富和获得报酬外,还能直接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但是,大量出国留学人员长期滞留国外不归,国内的优秀人才大量涌向外资公司,势必致使庞大的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能获得应有的效益回报,造成新增和存量人力资本流失,危及国家竞争力,影响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三、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战略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表明,在与物资资本及货币的相对关系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其中,高素质专门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是空前凸显。一个简单的例证是,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熟练工人可以完成工人平均工作量的1.5-1.6倍;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则可以完成其同行平均工作量的30倍。不仅如此,一项技术发明或者管理创新更可能带来一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的飞跃。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智慧的大脑,越来越依赖于我们是否能培养和笼络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面对经济全球化,面对发达国家在全球人才争夺中的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必须明确自己的人才战略。我认为,以下几点是至关重要的。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根本所在,也是优秀人才产生的基础。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水平的落后,要改革落后面貌,就要实行人力资本投资优先,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努力提高教育水平。
2、制定具有长远意义和全局意义的人才开发计划。人才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要审时度势,着眼未来,对本国人才开发进行系统地、长远地谋划,并切实付诸实施。
3、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及其才能发挥的机制。由于历史传统及有关因素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性因素。要毫不留情地革除那些不合时宜的旧制度、旧规范、旧习惯,建立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事管理制度。
4、积极支持人才创业,特别是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在国际人才争夺中,发达国家的确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但发展中国家也并非毫无优势。比如,经济的相对落后往往意味着较多的创业机会与发展空间,出国留学人员对故土的思念及其报效祖国的热忱都是富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关键在于发展中国家要能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创业的环境,把人才留住和吸引回来。中国目前建立了一批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区,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5、通过引进外资促进本国人才开发。吸引技术先进与管理先进的企业到本国投资,一方面可以将国外的先进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引入国内,可视为国内人才资本的增加;另一方面,技术与管理先进的外资企业的进入,必然伴随着对人才培训投资的增加,在客观上又增加了本国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此外,外资企业的进入使一部分可能流向发达国家的人才留在国内,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人才的流失。因为一般而言,在国内的外资企业工作总比直接到国外工作对本国可能产生的贡献要大。还有一点更具有长远意义,引进外资往往能使企业竞争、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所产生的效果是促进社会各方面对人才开发的关注,提高全社会进行人才开发的自觉意识。
[参考文献]
⑴江泽民:《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共促亚太地区繁荣:在APEC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2001年5月15日)。
⑵王通讯:《人才资源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
⑶孙刚、邢丽、徐明:《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财经信息资料》(北京)1999年第2期。
⑷马宏伟:《经济全球化:认识与应对——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所长张蕴岭研究员》,《人民日报》2000年6月22日。
⑸吴迎春:《经济全球化不是坏事》,《环球时报》2000年7月7日。
⑹冯昭奎:《中国如何打赢全球人才争夺战》,《瞭望周刊》2000年第32期。
⑺李维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策略》,中国人事科学院人事与人才研究所,2001年6月。
⑻曾端祥:《“全球化”发展新态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江汉大学学报》(武汉)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