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工作动态政策文件政务公开交流合作职业鉴定人事信息人才交流航天新闻职称评审 信息中心 电子查询
           热门信息
 · 关于做好党群系统事业单位..
 · 航天科工深圳((集团)有限..
 · 航天科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 最深沉的怀念,就是活成您..
 · 中国航天工业人才信息网—..
 · 一张老照片的记忆
 · 中国航天工业人才信息网—..
 · 巨箭行——长征五号运载火..
 · 一位老航天人的“军工记忆..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直升..
    最新文章
  ·任玉琨调航空工业兰飞、万..
  ·航天科工深圳((集团)有限..
  ·航天科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一位老航天人的“军工记忆..
  ·最深沉的怀念,就是活成您..
  ·巨箭行——长征五号运载火..
  ·一张老照片的记忆
  ·中国航天工业人才信息网—..
  ·中国航天工业人才信息网—..
  ·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人事信息 >> 中国航天工业人才信息网——人才队伍
 
中国航天工业人才信息网——人才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航天人才队伍也在不断成长和发展。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与协作下,这支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思想好、作风硬、技术精、善打硬仗、勇于攀登的高素质产业大军,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航天队伍的创建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已经进入了“原子时代”。1955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怀抱,在钱学森主持下,集中30多名专家和100多名应届毕业大学生,组成最初的科研队伍,奠定了航天人才队伍的基础。

195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机构的前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出任院长。周恩来指出,只要是国防部五院需要的技术专家和党政干部,就可以从全国优先抽调。于是,这支最初只有100多名科研人员的队伍,很快就壮大到1000多人。这支队伍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利用苏联的援助,通过仿制学习自行设计的本领。1960年11月5日我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成为我国航天事业起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在国防部五院的一次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上,聂荣臻提出了培养年轻一代的战略问题,为此,航天老一代不辱使命,言传身教,不断培养和锻炼中青年骨干,让他们在技术攻关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航天事业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当时的航空航天部要求各单位制定型号专业人才补充计划,明确规定在型号研制队伍中35岁以下年轻人要占到1/3以上,对政治素质好、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要大胆使用,破格晋升。1993年航天工业总公司成立后,进一步提出了大胆启用年轻干部、加速领导班子年轻化步伐和解决航天专业技术队伍新老交替问题等措施,把加强领导干部、专业技术干部以及工人队伍建设落到实处。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针对这种情况,航天工业总公司采取了有效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和使用力度,在人才引进、职称评聘、收入分配等政策上向骨干人员倾斜,制定“传帮带”计划;加大考核力度,适度拉大骨干人员与一般人员的收入差距;积极争取政策解决骨干人员后顾之忧等等。这些政策对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稳定骨干,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6年国防部五院成立之初,职工只有1272人;到1965年第七机械工业部成立时,已达到近10万人;1982年成立航天工业部时,发展到了22万余人;1993年航天工业总公司成立时,超过了26万人;1999年,在航天工业总公司基础上组建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其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式职工约10万人。截至2013年底,集团公司从业人员17.47万余人,在岗职工15.9万余人。

事业铺就人才成长路

航天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人才,航天事业的发展又成为人才成长成才的摇篮。伴随航天事业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航天人才队伍逐步发展成为一支集设计、研制、试验、生产、服务于一体,政治合格、业务精通、技术过硬、作风顽强、善打硬仗、勇攀高峰的高科技队伍和产业大军。

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在国家倡导政企分开、供需分离、寓军于民的大格局下,人才管理工作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实现了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才资源开发的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和满足集团公司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形成了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

集团公司在人才管理和服务上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是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和价值观,用科技强国强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神圣使命去凝聚、激励全体职工;其次,是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并在用人、薪酬机制上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再次,是在载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大胆历练人才,使人才在成就事业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第四,是建章立制,先后制定下发了涉及人事制度改革、班子建设、人才选拔管理、人才引进培养、薪酬激励、培训教育等上百份制度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管理的规章制度体系。特别是针对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采取了更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国航天站在了新的高度,集团公司人才队伍结构、人员规模和素质有了显著变化。截至2013年底,集团公司拥有在岗职工15.9万余人,其中35岁及以下职工占55%;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75%,中级及以上职称占49%;拥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名,两院院士34人,国家级专家95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2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4名,累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460人,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61人,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414人;技能人才队伍中,技师及以上人员占9.1%,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3人,累计“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0人,“全国技术能手”164人,“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31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4个,集团公司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3个,“航天技能大奖”获得者和“航天技术能手”594名。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 关于做好党群系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7625]
 · 航天科技集团两项国际标准正式立项 [3254]
 · 航天总体部如何念好“人才经”? [3246]
 · 航天业迅猛发展 合金材料需求大增 [318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无
*用 户 名:  游客: *电子邮件:  游客:
*评论内容:(100字以内)
 
 

copyright@2005-2020. 中国航天工业人才信息网官网(原国家航空部人才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国航空工业人才信息网 邮政编码:100028 通信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北里甲24号 网站备案:京ICP备05040221号